解碼
醫療污水的成分、認清其危害,已是守護公共衛生與生態安全的緊迫任務。?醫院的日常診療中,每一次輸液、手術、化驗都會產生污水。這些看似普通的排水,實則是藏著多重隱患的“污染物集合體”。
醫療污水的成分堪稱“復雜多樣”,遠超普通生活污水。其中不僅含有有機物、懸浮物等常規污染物,更夾雜著三類高風險物質:一是病原微生物,包括細菌、病毒、寄生蟲卵等,如新冠病毒、乙肝病毒、大腸桿菌等,每毫升污水中病原微生物數量可達數萬至數百萬個;二是化學藥劑,醫院日常使用的消毒劑(如含氯制劑)、抗生素(如青霉素、頭孢類)、化療藥物(如環磷酰胺)等,會隨污水直接排放;三是放射性物質,放射科、核醫學科產生的污水中,可能含有碘-131、锝-99m等放射性核素,以及重金屬(如汞、鉛)等有毒物質。這些成分混合在一起,形成了兼具生物毒性、化學毒性的特殊污水。?

其危害更是觸目驚心,呈“環境-人體”雙向傳導。對水環境而言,未經處理的醫療污水排入河流、土壤后,病原微生物會污染水體,導致魚蝦死亡、水生生態失衡;抗生素殘留則會促使水體中細菌產生耐藥性,形成“超級細菌”,通過食物鏈反噬人類健康。對人體來說,接觸受污染的水源(如飲用、皮膚接觸),可能引發消化道疾病、傳染病爆發;長期攝入含放射性物質或重金屬的水,還會增加癌癥、器官損傷的風險。2023年某地區曾出現小診所污水直排案例,導致周邊村莊多人感染細菌性痢疾,正是污水危害的真實警示。?
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,污水治理已刻不容緩。一方面,需強化源頭管控,醫院應按規范設置預處理設施,如消毒池、沉淀池,對放射性污水、化療污水進行分類收集處理,避免混合排放;另一方面,要升級處理技術,推廣“生物處理+深度消毒”組合工藝,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機物,再通過紫外線、臭氧等無二次污染的消毒方式,殺滅病原微生物。同時,監管部門需加大巡查力度,對小型醫療機構、私人診所的污水排放實施“全覆蓋”監測,杜絕“偷排漏排”。?
醫療污水治理不是單一環節的小事,而是關乎公共衛生與生態安全的系統工程。唯有認清其成分之雜、危害之重,以“零容忍”態度推進治理,才能守住水環境安全底線,筑牢全民健康屏障。